5月22日13:07分,“共和國勛章”獲得者,中國工程院院士,被譽為“雜交水稻之父”的袁隆平同志永遠離開了我們,全世界人民都以不同的方式悼念著這位老人。他是一位讓全國人民免遭饑饉餓功臣。那么我們以后應該用什么樣的方式來銘記和懷念他老人家呢?自古以來,勤儉節約便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。我們兒時便早已學過:“四海無閑田,農民猶餓死”以及“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的經典詩句,這些詩句足以體現糧食的重要性。然而在物質資源豐富的今天,我們仍應當秉執節儉的觀念,珍惜每一粒米飯,每一點資源。
當今時代,人們的生活條件是越來越好,生活質量也有大幅提升,但每一粒米飯都來之不易,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,物力才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,生活中我們確實做到“節儉”了嗎?然而現實中就有許多人在工作餐取餐的時候多拿多要,吃不完的就倒掉,甚至還有把一口都沒吃的且冒著熱氣的米飯倒進了垃圾桶;朋友聚餐、親友喜宴上,一桌佳肴未動幾口卻不見幾人打包帶走,難道“打包”不是一種美德、一種節儉的象征嗎?
相信大家一定聽說過網絡熱詞“大胃王”吧,“大胃王”的直播視頻無疑都是浪費的體現,當然現在這類視頻已經受到大眾的抨擊,電視、網絡上這類視頻也愈來愈少,所以證明了節儉不浪費是我們眾多人心中的好品質。其實節儉不單單體現在糧食上,其實生活中還有“長明燈”、“長流水”等很多浪費的現象都需要人們去改變。
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,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。勤儉節約的美德如甘霖,能讓貧窮的土地開出富裕的花。勤儉節約的美德似雨露,能讓富有的土地結下智慧的果。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,要牢固樹立“浪費也是腐敗”的節約意識,克服“花公家錢不心疼”的不良心態,形成“鋪張浪費可恥,勤儉節約光榮”的良好氛圍,使勤儉節約成為一種時尚、一種習慣、一種精神。
行政保衛部 侯正橋